基隆的别名是什么
基隆,这座位于东北部的港口城市,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底蕴。它的别名,历经岁月的洗礼,更显其独特的历史魅力。
历史的变迁
基隆,原名“鸡笼”,其名称的由来与当地原住民凯达格兰族(ketakalan)的语音有着密切的关系。“鸡笼”是“凯达兰”的闽南方言译音,因地形似鸡笼而得名。
地理特征的映射
基隆的古名“鸡籠嶼”(今基隆嶼)因其形状似鸡笼而闻名。这种地形特点,使得“鸡笼”这一名称与基隆的地理特征紧密相连,成为了这座城市的独特印记。
殖民时期的影响
明天启六年(1626年),西班牙殖民者入侵后曾在和平岛筑城堡。崇祯十五年(1642年),荷兰殖民者取代西班牙。清顺治十八年(1661年),郑成功收复后,基隆地区初属天兴县,继归天兴州。这些历史事件都为基隆留下了深刻的殖民印记。
清朝时期的开放
康熙二十三年(1684年),基隆属府诸罗县。雍正元年(1723年),属府。1863年,清王朝开放基隆,将其作为港口进行对外贸易。这一时期,基隆开始逐步发展成为的重要港口城市。
名称的演变
光绪元年(1875年),基隆厅设立时,将“鸡笼”改为“基隆”,其含义是“基地昌隆”。这一名称的改变,标志着基隆在历史上的新起点。
基隆港的崛起
基隆港,古称“鸡笼港”,其英文名称KEELUNG,与基隆港的历史和地理特征密切相关。在1872年,清政府设防于基隆港,取谐音“基地隆吕”之意而定名基隆港。随着港口的不断发展,基隆港逐渐成为了最重要的港口之一。
现代基隆市
基隆市,作为省辖市,位于最北端,北临太平洋,毗邻新北市,临近市,三面环山,一面临海。基隆市以深水谷湾之天然港湾著名,是最北端的都市。
基隆,这座有着深厚历史底蕴的城市,其别名“鸡笼”不仅是对其地理特征的描述,更是对其历史变迁的见证。如今,基隆市以其独特的魅力,继续在的历史长河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。